南京针灸推拿按摩培训学校_江苏小儿推拿培训_中医正骨整脊师培训 - 中华保健养生学会
热搜关键词: 针灸推拿按摩 正骨整脊 上古通和 小儿推拿 康复理疗 拔罐刮痧艾灸 其他
在线报名
免费试听
  •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课程 > 上古通和针法
  • 名师面对面
  • 针灸治疗多汗怎么治疗?

    来源:中国特色医药研究院  作者:针灸培训  时间:2015-05-02

       针灸治疗多汗怎么治疗?很多人会质疑“我出汗很多,是不是太虚了,该怎么补呢?”中国特色医药研究院中医培训专家表示出汗多并不一定是虚,针灸可以治疗多汗,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治疗方案。

      专家指出,中医把多汗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出汗。盗汗,又称“寝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来即止的现象。

      老人自汗为多

      如果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出汗较多,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问题,特别是老人。若出汗太多,将导致精气耗伤,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容易感冒、睡眠多梦等症状,损害健康,甚至诱发其他疾病。

      自汗对症调理

      暑伤气阴自汗:此型平素体质较虚而又易上火的人常见。夏季暑热之邪耗气伤津,既有发热汗出,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而燥的暑热症状。平素宜多用沙参、麦冬、百合、玉竹等煲汤。

      阳虚自汗:此型寒底和老人多见。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动则加重,形寒肢冷,纳少腹胀,喜热饮,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虚弱。宜温阳敛阴,泥鳅炖汤饮,可补脾肾。

      中医体针治疗

      夹脊穴(颈3~5)、间使、三阴交为主穴,配阴郄、复溜、太冲、内关等穴,交替使用。

      居家贴士

      中国特色医药研究院的中医养生培训专家建议,为了防止出汗受凉,老人最好贴身穿件纯棉的隔汗背心,外出走路、睡觉前穿上,可以吸汗。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火旺的人居住环境应稍偏凉一些等。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如果出汗现象比较严重,除了及时去医院治疗外,其被褥、睡衣应经常拆洗、晾晒,保持干燥。

      针灸治疗多汗怎么治疗?以上是我们中国特色医药研究院中医养生培训专家的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中国特色医药研究院的针灸推拿培训课程于每月的1号、16号开班,开班前五天为免费试听时间。感兴趣的学员可以到校试听,试听结束之后根据自己的试听感受再决定是否报名学习!

      如果您是对针灸有基础的,想提升自己技术的人可以参加学校的上古通和针法培训班。

    3除皱效果前后对比.gif

    中国特色医药研究院上古通和针法培训班课堂)

      >>>感兴趣可点击咨询

      咨询热线:025-52420058

  • 服务平台
  • 最方便、最贴心的服务平台
  • 咨询 电话QQ
  • 金牌讲师
  • >>查看全部
    • 陈超
      陈超

        国家高级营养师、现任中华保健养生学会南京分会营养学高级讲师、中......[详细]

      吴石华
      吴石华整脊调理讲师

      吴石华:祖上世代为医,自幼受家传中医熏陶,学习家传正骨、武术及四川道家丹道......[详细]

  • 学员中心
  • >>查看全部
    • 艾灸培训开店之心得体会

        在到学校学习之前我就已经进入到了养生行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详细]

      自己创业——我的小儿推拿店

        2015年已经将近尾声了,说实话我还没能够从学生这个身份上转变出来,即使......[详细]

  • 问题精选
  • >>查看全部
  • 在线报名

    姓 名:

    性 别:

    地 区:

    电话:

     

    课 程:

    验证码:

      

  • 机构概况

    学习环境 学员合影 学员活动 优秀学员
  • 公开课程

    针灸推拿师 正骨整脊师 小儿推拿师 上古通和班
  • 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医药研究院

    国家官方授权推广 主任医师亲自授课 颁发官方从业证书 淘宝实名认证商家
  • 联系我们

    课程/报名咨询热线: 025 - 5242 0058 微信号:zhongyipeixun120 添加我们 随时随地了解咨询相关课程
  • 网站首页|机构简介|上古通和|公开课程|金牌名师|优秀学员|新闻动态|来院路线|在线咨询

  • 培训中心:南京市迈皋桥迈化路合班村122号(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舒卫分部)
  • 针灸推拿QQ群:88834847 版权所有:中华保健养生学会
    ©2013 苏ICP备140309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