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针灸推拿按摩培训学校_江苏小儿推拿培训_中医正骨整脊师培训 - 中华保健养生学会
热搜关键词: 针灸推拿按摩 正骨整脊 上古通和 小儿推拿 康复理疗 拔罐刮痧艾灸 其他
在线报名
免费试听
  •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课程 > 针灸推拿班
  • 名师面对面
  • 针灸推拿培训:针灸治疗癌症的优势

    来源:中国特色医药研究院  作者:针灸培训  时间:2016-08-04

       针灸是中医传统的疗法之一,针灸特定的穴位可以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功效。针灸对于癌症的治疗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那么针灸是怎么治疗癌症的呢?针灸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哪些优势呢?下面中华保健养生学会针灸推拿培训为大家说说针灸是怎么治疗癌症的!

      中医针灸治疗癌症的好处

      一,用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如用于止痛、退烧,用解除便秘、月经失调、腹胀、失眠多梦和尿闷等症状。

      二,对肺癌、胃癌、肠癌等病人,用疤痕灸的方法,可见患者一般状况改善,免疫功能提高。

      三,正在进行放疗或化疗的患者,使用针炙可改善血象,减少肠胃道的反应。

      除选择适宜的病例外,针炙治疗取得疗效的关键是选穴及手法。选穴原则是循经取穴,远隔当先,以调理为主,选择针与灸的原则是实证多用针刺,虚证多用灸法。

      针灸有哪些好处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调和阴阳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法,针灸对于癌症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疗效,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针灸治疗癌症的优势,大家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可以听取医生的建议,配合针灸疗法!

      中华保健养生学会是一所专业的中医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校长期定期开展针灸课程,最新一期针灸培训课程将在8月16号开班,开班当天有免费的试听课程,欢迎大家到校考察试听!!

      >>>点击申请免费试听名额

      咨询热线:025-52420058

      学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迈化路合班村122号(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舒卫分部)

  • 服务平台
  • 最方便、最贴心的服务平台
  • 咨询 电话QQ
  • 金牌讲师
  • >>查看全部
    • 李玉东
      李玉东

        李玉东  简介:擅长运用新九针、针刀、埋线、毫针整脊手法治疗软组......[详细]

      陈小双
      陈小双

        陈小双,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主修针灸推拿专业。从小习医练武,祖传中......[详细]

  • 学员中心
  • >>查看全部
    • 记扬州催乳师学员韩香

        更好的服务客户,自我提升技术  韩香,扬州人,从事养生行业多年。本次来......[详细]

      记催乳师班班长吴秀英同学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详细]

  • 问题精选
  • >>查看全部
  • 在线报名

    姓 名:

    性 别:

    地 区:

    电话:

     

    课 程:

    验证码:

      

  • 机构概况

    学习环境 学员合影 学员活动 优秀学员
  • 公开课程

    针灸推拿师 正骨整脊师 小儿推拿师 上古通和班
  • 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医药研究院

    国家官方授权推广 主任医师亲自授课 颁发官方从业证书 淘宝实名认证商家
  • 联系我们

    课程/报名咨询热线: 025 - 5242 0058 微信号:zhongyipeixun120 添加我们 随时随地了解咨询相关课程
  • 网站首页|机构简介|上古通和|公开课程|金牌名师|优秀学员|新闻动态|来院路线|在线咨询

  • 培训中心:南京市迈皋桥迈化路合班村122号(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舒卫分部)
  • 针灸推拿QQ群:88834847 版权所有:中华保健养生学会
    ©2013 苏ICP备14030925号